長白山管委會辦公室關于印發長白山保護開發區落實吉林省國民營養實施計劃(2017—2030年)實施方案的通知
- 發布時間:2019-10-28 14:07
- 來源:

長管辦函〔2019〕16號
長白山管委會辦公室關于印發
長白山保護開發區落實吉林省國民營養
實施計劃(2017—2030年)實施方案的通知
各區、各相關部門單位:
《長白山保護開發區落實吉林省國民營養實施計劃(2017—2030年)》實施方案》已經管委會領導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長白山管委會辦公室
2019年4月29日
長白山保護開發區落實吉林省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實施方案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國辦發〔2017〕60號)和《吉林省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以下對國家和吉林省文件統稱為《計劃》),為更好地推動我區工作落實,特制定《長白山保護開發區落實吉林省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結合我區實際,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以普及健康營養知識、優化健康營養服務、完善健康營養制度、建設健康營養環境、發展營養健康產業為重點,立足現狀,著眼長遠,關注國民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的營養健康,將營養融入健康政策,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營養健康需求,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為健康長白山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二、基本原則
堅持政府引導,發揮各方面作用,共建共享。加強統籌規劃、整合資源、完善制度、健全體系,積極發揮營養相關專業學術團體、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以及企業、個人在實施國民營養計劃中的重要作用,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營養資源和提供服務中的基礎作用,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國民營養健康工作的政策環境,推動社會各方良性互動、有序參與、各盡其責,使人人享有健康福祉。
堅持科學發展,充分利用先進技術,創新融合。探索把握營養健康發展規律,發揮關鍵科技引領作用,加強適宜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以改革創新驅動營養型農業、食品加工業和餐飲業轉型升級,豐富營養健康產品供給,促進營養健康與產業發展融合,提高國民營養健康素養,提升營養工作科學化水平。
堅持補強短板,突出食品安全基礎上的營養,提升食品安全和營養質量。針對國民營養健康與食品安全問題交織,加強營養安全科學基礎理論研究,開展覆蓋全區域的食品安全營養監測評估。重視國民營養與環境、生理、心理、社會等的關聯影響,完善營養政策法規。采取有效措施和綜合手段,壯大發展食物營養健康產業、傳統食養服務業,推廣“互聯網+營養健康”的智能化應用,實現供給水平和消費升級。
堅持服務群眾,提供個性化服務,提升公眾獲得感。加強食品安全營養健康標準制定,普及公眾營養健康與消費知識,加強服務體系和人才培養,對重點區域、重點人群加強營養監測評價,實施臨床營養干預,指導學校、幼兒園、養老機構實施營養健康服務,開展示范健康食堂和健康餐廳建設,指導公眾優化消費,不斷提升科學、精準、智慧營養服務水平,實現安全、營養、健康、科學的大營養,助力踐行大健康。
三、目標任務
(一)主要目標。
到2020年,實現以下目標:
——優化膳食攝入狀況。增加豆類、奶類、水果消費量;增加鈣、鐵、維生素A、維生素D攝入量;孕婦葉酸缺乏率控制在5%以下;0—6個月嬰兒純母乳喂養率達到50%以上。
——改善兒童營養狀況。5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率控制在7%以下;農村中小學生生長遲緩率保持在5%以下;學生肥胖率上升趨勢減緩;城鄉學生身高差別縮小。
——降低人群貧血率。5歲以下兒童貧血率控制在12%以下;孕婦貧血率下降至15%以下;老年人群貧血率控制在9%以下;貧困地區人群貧血率控制在10%以下。
——居民營養健康知識知曉率在現有基礎上提高10%。
——提高住院病人營養篩查率和營養不良住院病人的營養治療比例。
到2030年,主要實現以下目標:
——5歲以下兒童和孕婦貧血率控制在10%以下。
——5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率控制在5%以下。
——0—6個月嬰兒純母乳喂養率提高至55%。
——人均每日食鹽攝入量控制在8克以內。
——居民營養健康知識知曉率在2020年的基礎上提高10%。
——城鄉學生身高差別進一步縮小;學生肥胖率上升趨勢得到有效控制。
——居民超重、肥胖的增長速度明顯放緩。
——進一步提高住院病人營養篩查率和營養不良住院病人的營養治療比例。
(二)分階段工作任務。
第一階段(2017—2020年),以人民健康為中心,以加強營養健康與食品安全標準化建設為抓手,解決當前存在的突出問題,普及應知應會安全營養知識,提高營養工作能力水平,分步推進與分層次行動相結合,初步實現營養健康科學化、標準化。建立營養法規標準體系和營養工作制度,加強營養工作體系建設,促進食物營養健康產業、傳統食養服務業快速發展。
第二階段(2021—2025年),針對國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在科學營養基礎上,借助云計算、大數據和互聯網,大力發展營養健康產業,提供科學、便捷的營養服務,滿足營養健康多元化需求,循序漸進和步步提升相結合,實現營養健康精準化和現代化。鞏固完善營養工作制度,加強基層營養工作,大力提升營養健康信息化水平,普及吃動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努力提高居民營養健康素養,顯著改善營養不良狀況,進一步豐富營養健康食品供給。
第三階段(2026—2030年),依靠科技進步、創新驅動,推進營養健康與科技革命、新生物學革命、人工智能及計算機深度學習的融合創新發展,促進安全高效與便民惠民相結合,漸進式成效與分布式達成相結合,實現國民營養健康智慧化和個性化。健全營養法規標準體系,完善營養工作體系,持續發展食物營養健康產業,穩步豐富傳統食養服務業,普遍推廣 “互聯網+營養健康 ”的智能化應用,全力提高居民營養健康素養,顯著改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
四、實施措施及責任分工
(一)完善實施策略。
1. 完善營養法規政策標準體系。
制定完善營養健康相關政策,加強營養政策研究。研究制定臨床營養管理、營養監測管理等規章制度。研究建立各級營養健康指導委員會。廣泛宣傳特殊膳食用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加強標準指導解答培訓,督促企業自覺遵守特殊人群營養食品通則、餐飲食品營養標識、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預包裝特殊膳食用食品標簽通則等標準。加強標準制定的基礎研究和措施保障,為國家提高標準制修訂基礎資料。調查掌握我區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膳食調查方法、人群營養不良風險篩查、糖尿病人膳食指導、人群營養調查工作規范等行為數據。(衛健局、宣傳部、市場監管局分別負責)
2. 加強營養能力建設。
加強營養科研能力建設和營養人才培養。強化營養人才的專業教育和高層次人才培養,推進對醫院、婦幼保健機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臨床醫生、集中供餐單位配餐人員等的營養培訓。開展營養師、營養配餐員等人才培養工作,推動有條件的學校、幼兒園、養老機構等場所配備或聘請營養師。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開展營養教育培訓。(人社局、教科局、衛健局分工負責)
3. 強化營養和食品安全監測與評估。
定期開展人群營養狀況監測。定期開展具有我省代表性的人群營養健康狀況、食物消費狀況監測,收集人群食物消費量、營養素攝入量、體格測量、實驗室檢測等信息。針對區域特點,根據需要逐步擴大監測地區和監測人群。(衛健局牽頭,教科局配合)
加強食物成分監測工作。拓展食物成分監測內容,定期開展監測,收集營養成分、功能成分、與特殊疾瘸相關成分、有害成分等數據。持續更新、完善國家食物成分數據庫。建立實驗室參比體系,強化質量控制。(衛健局負責)
開展綜合評價與評估工作,搶救歷史調查資料,及時收集、系統整理各類監測數據,建立數據庫。開展人群營養健康狀況評價、食物營養價值評價。開展膳食營養素攝入、污染物等有害物質暴露的風險——受益評估,為制定科學膳食指導提供依據。(衛健局負責)
強化碘營養監測與碘缺乏病防治。持續開展人群尿碘、水碘、鹽碘監測以及重點食物中的碘調查,逐步擴大覆蓋地區和人群,建立居民碘營養狀況數據庫。研究制定人群碘營養狀況科學評價技術與指標。制定差異化碘干預措施,實施精準補碘。(衛健局負責)
4. 發展食物營養健康產業。
提升優質農產品的營養水平,將“三品一標”(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在同類農產品中總體占比提高至80%以上。創立營養型農產品推廣體系,促進優質食用農產品的營養升級擴版,推動安全營養的農產品走出去。實施“放心肉”和“健康米”工程,深入推進人參產業振興工程,提高果木菌蔬、蛙鹿禽魚精深加工水平。(農業水利局牽頭負責)
利用長白山綠色食品資源,加大科技創新力度,著力發展食藥同源食品和保健食品。全力發展健康食品,努力推進營養強化、營養休閑等新型營養食品,促進食品與健康融合。加強食品加工技術研究,加快特殊膳食、營養配餐藥膳等特色功能食品產業的培育與發展。加強產業指導,規范市場秩序,科學引導消費,促進生產、消費、營養、健康協調發展。(教科局、經發局、農業水利局、衛健局、市場監管局負責)
開展健康烹飪模式與營養均衡配餐的示范推廣。加強對傳統烹飪方式的營養化改造,研發健康烹飪模式。結合人群營養需求與區域食物資源特點,開展系統的營養均衡配餐研究。創建食物營養教育示范基地,開展示范健康食堂和健康餐廳建設,推廣健康烹飪模式與營養均衡配餐。(市場監管局、衛健局分別負責)
以傳統大眾型、地域特色型、休閑及功能型產品為重點,開展營養主食的示范引導。以優質動物、植物蛋白為主要營養基料,加大力度創新基礎研究與加工技術工藝。(教科局、衛健局、農業水利局負責)
加快食品加工營養化轉型。優先研究加工食品中油、鹽、糖用量及其與健康的相關性。探索食品加工工藝營養化改造路徑,集成降低營養損耗和避免有毒有害物質產生的技術體系。研究不同貯運條件對食物營養物質等的影響,控制食物貯運過程中的營養損失。(教科局、經發局、農業水利局、衛健局、市場監管局分工負責)
5. 大力發展傳統食養服務。
加強傳統食養指導。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引導養成符合我市飲食特點的食養習慣。通過多種形式促進傳統食養知識傳播,推動傳統食養與現代營養學、文廣新健身等有效融合。開展針對老年人、兒童、孕產婦及慢性病人群的食養指導,提升居民食養素養。實施中醫藥治病健康工程,進一步完善適合國民健康需求的食養制度體系。(衛生健康局負責)
開展傳統養生食材監測評價。建立傳統養生食材監測和評價制度,開展食材中功效成分、污染物的監測及安全性評價,進一步完善我國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品名單。深入調研,篩選一批具有一定使用歷史和實證依據的傳統食材和配伍,對其養生作用進行實證研究。建設養生食材數據庫和信息化共享平臺。(衛生健康局、市場監督管理局負責)
推進傳統食養產品的研發以及產業升級換代。將現代食品加工工業與傳統食養產品、配方等相結合,推動產品,配方標準化,推進產業規模化,形成一批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較大的食養產品。建立覆蓋全國養生食材主要產區的資源監測網絡,掌握資源動態變化,為研發、生產、消費提供及時的信息服務。(衛健局牽頭,經發局、農業水利局、衛健局按職責分工配合)
6. 加強營養健康基礎數據共享利用。
大力推動營養健康數據互通共享。依托現有信息平臺,加強營養與健康信息化建設,完善食物成分與人群健康監測信息系統。構建信息共享與交換機制,推動互聯互通與數據共享。協同共享環境、農業、食品藥品、醫療、教育、文廣新等信息數據資源,建設跨行業集成、跨地域共享、跨業務應用的基礎數據平臺。建立營康數據標準體系和電子認證服務體系,切實提高信息安全能力。積極推動“互聯網+營養健康”服務和促進大數據應用試點示范,帶動以營養健康為導向的信息技術產業發展。(衛健局牽頭,教科局、經發局、生態環境局、農業水利局、旅游文體局、宣傳部、市場監管局、政數局按職責分工配合)
全面深化數據分析和智能應用。建立營養健康數據資源目錄體系,制定分級授權、分類應用、安全審查的管理規范,促進數據資源的開放共享,強化數據資源在多領域的創新應用。推動多領域數據綜合分析與挖掘,開展數據分析應用場景研究,構建關聯分析、趨勢預測、科學預警、決策支持模型,推動整合型大數據驅動的服務體系,支持業務集成、跨部門協同、社會服務和科學決策,實現政府精準管理和高效服務。(衛健局牽頭,教科局、經發局、農業水利局、旅游文體局、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配合)
大力開展信息惠民服務。發展匯聚營養、運動和健康信息的可穿戴設備、移動終端(APP),推動“互聯網+”、大數據前沿技術與營養健康融合發展,開發個性化、差異化的營養健康電子化產品,如營養計算器,膳食營養、運動健康指導移動應用等,提供方可及的健康信息技術產品和服務。(經發局、衛健局、旅游文體局、宣傳部分工負責)
7. 普及營養健康知識。
提升營養健康科普信息供給和傳播能力。圍繞國民營養、食品安全科普宣教需求,結合地方食物資源和飲食習慣,結合傳統食養理念,編寫適合于不同地區、不同人群的居民膳食指南等營養食品安全科普宣傳資料,使科普工作更好落地。創新科普信息的表達形式,拓展傳播渠道,建立免費共享的國家營養、食品安全科普平臺。采用多種傳播方式和渠道,定向、精準地將科普信息傳播到目標人群。加強營養、食品安全科普隊伍建設。發揮媒體的積極作用,堅決反對偽科學,依法打擊和處置各種形式的謠言,及時發現和糾正錯誤營養宣傳,避免營養信息誤導。(宣傳部、經發局、教科局、農業水利局、衛健局、旅游文體局、市場監管局分工負責)
推動營養健康科普宣教活動常態化。以全民營養周、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5·20”全國學生營養日、“5·15”全國碘缺乏病防治日等為契機,大力開展科普宣教活動,帶動宣教活動常態化。推動將國民營養、食品安全知識知曉率納入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鎮考核指標。建立營養、食品安全科普示范工作場所,如營養、食品安全科普小屋等。定期開展科普宣傳的效果評價,及時指導調整宣傳內容和方式,增強宣傳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開展輿情監測,回應社會關注,合理引導輿論,為公眾解疑釋惑。(宣傳部、教科局、農業水利局、衛健局、旅游文體局、市場監管局分工負責)
五、開展重大行動
(一)生命早期1000天營養健康行動。
開展孕前和孕產期營養評價與膳食指導。推進縣級以上婦幼保健機構對孕婦進行營養指導,將營養評價和膳食指導納入我市孕前和孕期檢查。開展孕產婦的營養篩查和干預,降低低出生體重兒和巨大兒出生率。建立生命早期1000天營養咨詢平臺。(衛健局負責)
實施婦幼人群營養干預計劃。繼續推進農村婦女補充葉酸預防神經管畸形項目,積極引導圍孕期婦女加強含葉酸、鐵在內的多種微量營養素補充,降低孕婦貧血率,預防兒童營養缺乏。在合理膳食基礎上,推動開展孕婦營養包干預項目。(衛健局負責)
提高母乳喂養率,培養科學喂養行為。進一步完善母乳吸養保障制度,改善母乳喂養環境,在公共場所和機關、企事業單位建立母嬰室。研究制定嬰幼兒科學喂養策略,宣傳引導合理輔食喂養。加強對嬰幼兒腹瀉、營養不良病例的監測預警,研究制定并實施嬰幼兒食源性疾病(腹瀉等)的防控策略。(衛生計生負責)
提高嬰幼兒食品質量與安全水平,推動產業健康發展。加強嬰幼兒配方食品及輔助食品營養成分和重點污染物監測,及時修訂完善嬰幼兒配方食品及輔助食品標準。提高研發能力,持續提升嬰幼兒配方食品和輔助食品質量。(經發局、農業水利局、衛健局、市場監管局分工負責)
(二)學生營養改善行動。
指導學生營養就餐。鼓勵地方因地制宜制定滿足不同年齡段在校學生營養需求的食譜指南,引導學生科學營養就餐。制定并實施集體供餐單位營養操作規范。(教科局、衛健局、市場監管局分工負責)
學生超重、肥胖干預。開展針對學生的“運動+營養”的體重管理和干預策略,對學生開展均衡膳食和營養宣教,增強學生體育鍛煉。加強對校國及周邊食物售賣的管理。加強對學生超重、肥胖情況的監測與評價,分析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影響因素,提出有針對性的綜合干預措施。(教科局牽頭,衛健局、旅游文體局、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配合)
開展學生營養健康教育。推動中小學加強營養健康教育。結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點,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內外營養健康教育活動。(教科局牽頭,衛健局配合)
(三)老年人群營養改善行動。
開展老年人群營養狀況監測和評價。依托國家老年醫學研究機構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立健全中國老年人群營養篩查與評價制度,編制營養健康狀況評價指南,研制適宜的營養篩查工具。試點開展老年人群的營養狀況監測、篩查與評價工作并形成區域示范,逐步覆蓋全國80%以上老年人群,基本掌握我區老年人群營養健康狀況。(衛健局、民政局分別負責)
建立滿足不同老年人群需求的營養改善措施,促進“健康老齡化”。依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居家養老人群提供膳食指導和咨與詢。出臺老年人群的營養膳食供餐規范,指導醫院、社區食堂、醫養結合機構、養老機構營養配餐。開發適合老年人群營養健康需求的食品產品。對低體重高齡老人進行專項營養干預,逐步提高老年人群的整體健康水平。(衛健局、民政局分別負責)
建立老年人群營養健康管理與照護制度。逐步將老年人群營養健康狀況納入居民健康檔案,實現無縫對接與有效管理。依托現有工作基礎,在家庭保健服務中納入營養工作內容。推進多部門協作機制,實現營養工作與醫養結合服務內容的有效銜接。(衛健局、民政局分別負責)
(四)臨床營養行動。
建立、完善臨床營養工作制度。通過試點示范,進一步全面推進臨床營養工作,加強臨床營養科室建設,使臨床營養師和床位比例達到1:150,增加多學科診療模式,組建營養支持團隊,開展營養治療,并逐步擴大試點范圍。(衛健局牽頭,人社局配合)
開展住院患者營養查、評價、診斷和治療。逐步開展住患口者營養篩查工作,了解患者營養狀況。建立以營養篩查一評價診斷一治療為基礎的規范化臨床營養治療路徑,依據營養階梯治療原則對營養不良的住院患者進行營養治療,并定期對其效果開展評價。(衛健局負責)
推動營養相關慢性病的營養防治。制定完善高血壓、糖尿病、腦卒中及癌癥等慢性病的臨床營養干預指南。對營養相關慢性病的住院患者開展營養評價工作,實施分類指導治療。建立從醫院、社區到家庭的營養相關慢性病患者長期營養管理模式,開展營養分級治療。(衛健局負責)
推動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和治療膳食的規范化應用。進一步研究完善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標準,細化產品分類,促進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的研發和生產。建立統一的臨床治療膳食營養標準,逐步完善治療膳食的配方。加強醫護人員相關知識培訓。
(經發局、衛健局、市場監管局分工負責)
(五)平衡膳食行動。
推廣健康生活方式。積極推進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廣泛開展以“三減三健”(減鹽、減油、減糖,健康口腔、健康體重、健康骨骼)為重點的專項行動。推廣應用《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指導日常飲食,控制食鹽攝入量,逐步量化用鹽用油,同時減少隱性鹽攝入。倡導平衡膳食的基本原則,堅持食物多樣、谷類為主的膳食模式,推動國民健康飲食習慣的形成和鞏固。宣傳科學運動理念,培養運動健身習慣,加強個人體重管理,對成人超重、肥胖者進行飲食和運動干預。定期修訂和發布居民膳食指南、成年人身體活動指南等。(衛健局、旅游文體局分工負責)
提高運動人群營養支持能力和效果。建立運動人群營養網絡信息服務平臺,構建運動營養處方庫,推進運動人群精準營養指導,降低運動損傷風險。及時修訂運動營養食品相關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提升運動營養食品技術研發能力,推動運動營養產業發展。(衛健局、旅游文體局分工負責)
推進體醫融合發展。調查糖尿病、肥胖、骨骼疾病等營養相關慢性病人群的營養狀況和運動行為,構建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營養運動健康管理模式。研究建立營養相關慢性病運動干預路徑。構建體醫融合模式,發揮運動干預在營養相關慢性病預防和康復等方面的積極作用。(衛健局、旅游文體局分工負責)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區要結合本區實際,強化組織保障,明確部門責任,建立各級健康營養指導委員會,加強營養健康法規、政策、標準的技術指導。按照國務院和省關于營養工作的安排部署,將營養工作納入政府績效考評,確保取得實效。
(二)認真依法履職。各相關部門要圍繞法定職責,按照全省統一部署和實施方案要求,找準行動重點,合理配置資源,做好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督導和指導地方開展工作,適應群眾對食品營養多元化需求。宣傳部門要在輿論宣傳、普及知識、營造良好社會氛圍等方面給予推動;財政部門要加大投入力度,在經費上給予保障;經發部門要在總體規劃、項目立項等方面予以支持;科技部門要在科研開發、應用立項和科普工作上給予傾斜,強化組織保障,有序推進實施。衛生健康部門負責計劃整體的組織實施工作,其他各部門根據職責和計劃分工負責落實相關工作。
(三)開展評估總結。各部門要督促各地將實施情況納入政府績效考評,加強督查評估。每年要及時總結經驗和不足。
- 長白山管委會辦公室關于成立長白山...2019-10-28 02:05
- 長白山管委會辦公室印發關于開展土...2019-10-28 02:04
- 長白山管委會辦公室關于印發全國“...2019-10-28 01:55
- 長白山管委會辦公室關于成立高鐵站...2019-10-28 01:53
- 長白山管委會辦公室關于印發長白山...2019-10-24 08:39
- 延邊州與長白山管委會暢談合作交流2016-12-14 12:00
- 2017長白山國際冰雪嘉年華活動將舉行2016-12-12 12:00
- “冰雪群英匯”產業高峰論壇舉行2016-12-10 12:00
- 首屆中國·吉林國際冰雪旅游產業博覽會開幕2016-12-10 12:00
- “冬季到吉林來玩雪”主題旅游推介會舉行2016-12-09 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