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全球生態熱點 世界青年長白山“草坪論道”
- 發布時間:2019-09-17 20:09
- 來源:
- 收藏
9月16日,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長白山管委會共同主辦的2019人與生物圈計劃青年論壇進行到第二天,來自90個國家的近270名青年代表在長白山人與生物圈青年村,就“人與生物圈,生物圈保護區網絡與生物多樣性”這一議題,展開了大型討論及小組活動。



在這一主題背景下,青年代表們分成14個小組,運用強弱危機分析方法(SWOT Analysis),從地球生物圈保護區的保護,當地社區的可持續發展,地區支持性的軟、硬基礎設施(政策、教育、對外交流、監測等)建設三個方面展開討論。S(strengths)代表強項、優勢,W(weaknesses)代表弱點、O(opportunities)代表機會、T(threats)代表威脅,青年代表們從以上四個角度,各自發表觀點。




生態保護意識要從孩子抓起
中國青年張欣工作的保護區,主要以保護珊瑚礁及其修復系統為主,平時他和同事們也會進行珊瑚礁研究工作。他認為,生物圈保護區的保護工作,首先要提高人們的生態環保意識。就珊瑚礁保護區而言,要讓人們意識到在旅游過程中,尤其是在潛水時,不要對珊瑚礁造成破壞;人們從海洋汲取漁業資源時,要對量有把握,避免因濫捕而造成對珊瑚礁的破壞。
張欣進一步說道:“可以通過一些具體的活動,比如組織小學生夏令營,對孩子們進行生態保護科普宣傳,包括發放宣傳手冊,讓孩子們從小就有保護生態的意識。”

來自挪威的青年代表很贊同張欣的想法。她認為,可以在生物圈保護區舉辦一些戶外活動,吸引人們參加,從而向大家宣傳有關生物圈保護區的相關保護知識,讓大家對此有一定了解,增強保護區與住戶及游客之間的聯系。
生態圈保護區“保障”工作 中國可以起到模范作用
關于生態圈保護區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問題,日本青年代表坦言,可能在很多國家都存在著一個較為普遍的、也是很現實的一個問題:缺少預算。很多關于生物圈保護區的工作都離不開資金支持。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支持是必要的,同時如何激發生物圈保護區的內能,讓其“自力更生”也是一個亟需解決的難題。
保加利亞代表為大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路,分享了一個有趣、生動的案例。在保加利亞有一家工廠,做巧克力所用的鹽就是取自本國的一個保護區;工廠只要賣掉一塊巧克力,就會分一半的錢給保護區,這樣保護區就有了一定的經濟保障,這是保護區建設與商業結合得非常成功的例子。
而關于地區支持性話題的談論,似乎又多了一些嚴肅性。有代表提出,在保護區有很多不同的政府部門,部門之間的意見往往并不相同,這為保護區的發展帶來了一定困擾。
對生物圈保護區的建設,好的地區性“后勤保障”非常重要。中國代表認為,中國可以起到一個很好的模范帶頭作用。


中國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唐卓在清華大學生態學專業讀完碩士后,毅然決然地回到生物圈保護區工作的最前線。“生物圈保護區需要有專業的科研人員為保護工作提供科學指導,而我對這方面始終有著濃厚的興趣。”唐卓說。
唐卓認為,中國對生態保護非常重視,政府每年都會撥資金給保護區,從而促使更多人加入到保護區的工作中,這種來自政府的關注和支持,為保護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非常寶貴且重要的保障。

四川唐家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楊鑫對此深有同感。“聽老一輩的人說,由于之前對保護區的認識程度不高,擔心成立保護區會對自己的生活造成不良影響,當地居民對保護區的建設有些排斥。但是通過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保護區工作人員的努力,當地居民已經轉變思維,認識到了保護區會為他們帶來新機遇。”楊鑫說道。
不僅國家會給予資金支持,楊鑫所在的唐家河生物圈保護區也會及時為居民引入各種相關項目,從而調整產業結構。從傳統的靠山吃山,到積極從事綠色服務行業,如農家樂、生態旅游等,既保護了環境,又讓當地居民增加經濟收入,一舉兩得。“現在我們和當地居民相處得特別融洽,就像一家人一樣。”楊鑫笑著說。

圖解:希臘青年代表 (左一)
在中國,得力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可以調動多方力量和資源對保護區進行較為全面的建設。長白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本次很多參會青年嘉賓都對這一成果有目共睹。
來自希臘的Dimitris Mavrogiannis,對與會者騎共享單車去往開會場地的做法贊不絕口。“這是非常聰明的一個主意,通過一路的騎行,可以了解當地優質的生態環境,看到生活在保護區的人們如何安然地生活。長白山簡直太棒了!”



社會發展與生態保護互為補充
日本代表田崎友教讓我們意識到,社會的發展態勢也會給生物圈保護區造成一定影響。田崎友教直言:“日本是一個老齡社會,這種現象也正威脅生物多樣性和生物保護區。因為隨著老齡化的加劇,就會有更多的人去從事農業,而不是進行生物保護,生物保護受到嚴重威脅。”
而關于這種困境的解決方法,田崎友教認為并不會有一個統一的答案,但他覺得提升公眾對這方面的意識很重要。尤其是對居住在生物圈保護區的人們來說,如果能提升他們的保護意識,就有可能促進政策的改變,將一個不可持續的政策,變成一個可持續的政策。
田崎友教覺得環保教育是很好的突破口。如果讓年輕人接受很好的教育,讓他們明白留在保護區也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即使他們走出去了,也可以經常回來為保護區做貢獻。
貫穿全天的集體討論,并不是只關注如何為生物圈保護區“輸入”能量,也有生物圈保護區的對外“輸出”,后者所帶來的實際社會效益,往往出乎意料。

圖解:徐慧
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南部非洲辦事處自然科學部門的工作人員徐慧,講了人與生物圈非洲光之帶計劃如何將可再生能源運用到保護區內的故事。非洲的電力資源非常緊張,光之帶計劃是在保護區內通過太陽能供電系統為學校、醫療衛生站及其他社區提供綠色服務。“這種基礎設施建設是非常好的可持續發展。”徐慧解釋道,“這促進了當地教育資源、衛生資源的良性發展,這種環境友好型經濟發展模式,也是生態保護與人文社會發展的‘友好合作’。”
文字:楊樂
圖片:孟昭東 李德福
- 景俊海在省疫情防控領導小組...2021-02-09 09:01
- 全區疫情防控領導小組第22次...2021-02-09 08:57
- 省文旅廳督導組到我區節前檢...2021-02-09 08:53
- 組織部調研池西池南農村“兩...2021-02-09 08:51
- 長白山黨工委統戰部組織開展...2021-02-09 08:50
- 延邊州與長白山管委會暢談合...2016-12-14 12:00
- 2017長白山國際冰雪嘉年華活...2016-12-12 12:00
- “冰雪群英匯”產業高峰論壇舉行2016-12-10 12:00
- 首屆中國·吉林國際冰雪旅游...2016-12-10 12:00
- “冬季到吉林來玩雪”主題旅...2016-12-09 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