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資源風光迷人,特色突出,品位極高
長白山的“七奇”:
峰奇、石奇、泉奇、水奇、花奇、草奇、獸奇;
長白山的旅游特色品牌:
火山口湖、雪山、林海雪原、溫泉、冰斗、霧凇。
長白山是歐亞大陸北部最具代表性的典型自然綜合體,1980年加入“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被譽為世界少有的天然博物館和生物基因庫,旅游資源特色鮮明,具有較大的開發潛力。
首先,長白山總面積大約20萬km2,其中60%為原始森林,并且地帶性分布明顯,針闊混交林、針葉林、岳樺林這種特殊的植被演替現象使得長白山號稱生物種基因庫。其次,長白山的冰雪資源豐富。獨特的冰雪資源與地形的完美結合,為冬季開展滑雪等冰雪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活動場地。長白山火山地貌特色鮮明,特色的火山地貌和由此形成的瀑布、溫泉更為旅游業發展增添了幾分特色。
長白山對外聯系的立體交通網絡正在形成
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和吉林省高速公路網規劃的實施,使得長白山地區的對外聯系得到了進一步的改善。目前,長春經通化通往白山市,由長春市通往長白山旅游機場的高速公路已經立項。并且,東北區也有啟動“東邊道”鐵路的想法,吉林省已經把二道白河——和龍的鐵路建設納入了建設計劃。為了加快長白山保護與開發,在長白山西坡專門建設了長白山旅游機場。由此可見,長白山對外聯系的立體交通網絡正在形成,長白山旅游的對外通達性日趨良好。
長白山保護開發區發展政策優勢明顯
長白山冬季旅游開發條件
長白山區的平均海拔高度為1640m~1826m,氣溫常在-15℃左右,結冰期為11月到第二年的4月份之間,每年的10月至第二年的5月初都是冰雪旅游、滑雪、滑冰、登山、運動訓練的極佳季節。長白山積雪厚度為1m~2m,積雪日數為250余天,降雪日數為140余天。長白山現建有高原冰雪訓練基地,總占地面積約為12萬平方米,是我國目前為數不多的集滑冰、滑雪訓練和體育旅游于一體的綜合性基地,這里的平均雪深為1.5米左右,雪的質量和雪期都達到了亞洲乃至世界的一流水平,達到舉辦國際級比賽的標準
長白山不僅是我國的十大名山之一,同時以其廣闊的森林面積成為東北區乃至全世界的生態綠肺,受到國家和吉林省不同層面的廣泛關注。在國家層面,江澤民曾為這片土地題詞“保護資源,保護環境,保護生態,為人類造福!”目前,為保護長白山,樹立長白山的世界品牌,國家各部委正積極組織長白山的世界自然遺產的申報工作。在吉林省層面,為保護長白山生態環境,規范長白山資源的合理永續利用,解決多年來的“條塊”分割問題,專門成立了長白山保護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國家和省級層面對長白山保護與永續利用的重視,是長白山得到全面保護、科學利用的有力保障。
歷史上對長白山的保護,使得長白山生態環境保存完好
封禁
清朝統治者認為長白山是“祖宗肇建興王之所”、“龍興之地”,因此,從清順治元年(1644年)至嘉慶七年(1802年)“悉行封禁”。幾代皇帝都下“圣諭”:“民人偷砍木植立即嚴拿治罪”。對違反規定的官吏也不例外,“私行偷砍樹木之員分別議處”。因而,森林資源沒有遭到破壞,水土流失面甚小。
歷史上,長白山曾經有過農耕歷史,但是對長白山的生態環境影響不是很大。清朝時期,長白山被作為清廷的發祥地,作為龍脈加以封禁,保存了大量的原始森林。近代,東北區被日本人占領,一度大力采伐長白山木材,使得長白山周邊原始森林受到一定的破壞。建國后,為保護長白山,1960年4月18日吉林省人民政府批準成立長白山自然保護區,并于1980年1月10日經國務院批準,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劃國際協調理事會吸收加入國際生物圈保護網,列為世界自然保護基地之一。對長白山保護工作的不斷完善與加強,使得長白山生態環境保存完好,為開展生態旅游奠定了基礎。
長白山的氣候之最,具有極大的體驗價值
長白山由于海拔較高,緯度高,氣候瞬息萬變,云霧雨雪說來就來,山在云霧中變幻莫測,這是長白山難得的氣象旅游資源。在氣候方面,天池氣象站與全國的氣象站記錄相比,有眾多的全國之最和地區之最。年平均氣溫為-7.3℃,為全國最低,比號稱“中國寒極”的漠河和西藏的“寒極”那曲都低;年平均風速11.7m/s,為全國最大;超過8級的大風天數269天,為全國最多;積雪日數258天,降雪日數145天,均為全國最多;年降雪量(320mm)、積雪深度也為“全國之最”;霧凇日數165天,為全國最多;年降水量1333mm,年降水日209天,都為秦嶺———淮河以北最多;年有霧日數265天,為北方最多,比“霧都”重慶多了近兩倍……諸多的氣候之最,可以為游者提供大量的旅游體驗。
與高句麗世界文化遺產聯合發展優勢明顯
近鄰長白山區的集安市擁有大量的高句麗文化遺址,已經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長白山的自然特色風光奇特,火山地貌景觀特色突出,長白山管委會正在積極申報使之成為世界自然遺產。因此,長白山將來可以與集安市合力發展旅游業,共同打造自然與人文風光交相輝映的旅游產業發展格局。同時,加強長白山自然遺產和高句麗世界文化遺產研究,也可以更多地發掘該區域自然環境演化規律與人文歷史變遷軌跡。